日期:2016-03-18 浏览量:197324
《巴桑的牛皮船》:拉萨河上最后一位摆渡者的挣扎和重生

   故事梗概:巴桑一家祖祖辈辈在拉萨河上用牛皮船为乡亲们摆渡,他是第六代了。巴桑干了二十多年,没有发生过一次大的事故,赢得了柳梧乡男女老少的尊敬。有一天,巴桑病了,可是偏偏本乡的青年土登要过河到拉萨城里去参加高考,巴桑硬是拖着病体撑他过了河。土登考上了师专,巴桑也赢得了他妹妹达娃的爱,结了婚有了孩子。

  有一天,土登回来告诉他,拉萨河上要修桥了,巴桑知道自己再也做不了摆渡人了,很是绝望,睡在牛皮船里不吃不喝。 土登为了让巴桑清醒过来,烧掉了牛皮船,巴桑愤怒地要跟土登拼命。这时候柳梧乡的父老乡亲成群结队赶来,他们把洁白的哈达献给巴桑,表达他们对巴桑永远的尊敬和感谢,巴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之后,巴桑正式放下祖业,靠贷款跑起了运输,他搬进了政府统一规划修建的安居房里,美好的生活在前面召唤着他。后来,巴桑的儿子也考上了师专,巴桑硬要用牛皮船载儿子过河,妻子达娃不理解:明明有了桥,为啥还要用牛皮船过河?儿子却明白父亲的心思,说:“爸爸过去是载人过河,我将来当了老师,是教学生们渡过无知的河。”

  看点一:拍摄地是著名渔村

  电影的取景地俊巴村不仅是著名的好莱坞大片《2012》中人类最后的避难所,也是纪录片《第三极》中人们负船起舞的著名渔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优势,使得不断有拍摄纪录片和电影的镜头对准这个小村庄。

  微电影《巴桑的牛皮船》就以这座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以摆渡为生的主人公巴桑的故事。多年前,人们走出这座村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牛皮船。影片讲述了一个村庄的变迁,一种传统方式的消逝,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看点二:演员全为村民

  《巴桑的牛皮船》的演员全部出自俊巴村。选演员时,村长将大家集合到一处,由制作团队挑选。制作团队选中了格桑和曲扎,曲扎出演男主角巴桑,格桑出演女主角达娃。他们在戏里是惺惺相惜的恋人,戏外是恩爱的夫妻。制作团队认为只有俊巴村的人出演本村的故事,才更为真实。

  对  话

 

 导演李坤:追求两代人,20年故事的厚重感



  问:如何确定拍摄这一题材的微电影?

  李坤:刚拿到剧本时,我是不安的。因为我刚从内地过来,对藏文化不了解。但是这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挑战,毕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圣地梦,而我却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这个梦境。为此,我翻阅了很多关于藏族的资料,看了一些有关藏文化的影视剧,带着学习的心态,与团队反复地商讨修改剧本。我们探讨、争吵,等到所有的声音变成了一个声音,我会微笑,因为那是快要看到结局的时候了。

  问:这部微电影全部由当地的藏族居民来出演,这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

  李坤:在俊巴村选角色时,我们得到了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村长和书记非常热情,我们坐在暖洋洋的茶馆里,喝着酥油茶,等待村长召集村民。选角色很顺利,我们要的就是原汁原味,俊巴村也给了我们一个原生态。其实在试戏过程中,我曾想过,如果实在不行,只能选择专业的演员。但出乎我的意料,“巴桑”的表现特别好,当他了解了剧情,又产生了代入感的时候,我觉得他成了一个不输给大腕的一线演员,这总算让我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这部微电影基本上所有的场景都选在了演员比较熟悉的地方,因为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只有尽量让他们呆在熟悉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发挥,展现原汁原味的东西。

  问: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是什么?

  李坤:藏族演员们的汉语水平有限,因此,给演员讲戏成为拍摄工作的一个难点。演员们其实都是临时上阵的,对整个剧情没有全面的了解。我在每次开工前,都给演员们讲戏,从台词的语气轻重到演员的体态神色,一遍一遍地讲解。我扯着嗓子,带着高原反应喊了一下午,我问懂了么?男主角巴桑说懂了一部分,我的心简直碎了一地。在拍摄时,毕竟都不是专业演员,每个镜头都要拍3遍甚至10遍左右才能通过。

  整部片子中90%都是藏语对白,我无法掌握他们的语气语态,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说准确的台词,这让我很头痛。最后我们请来了西藏传媒集团的康巴汉子来担当翻译,才算解决了语言不通这一难题。

  而整部片子最难的,是如何让观众去了解片子中20年的时间跨度,我们要在尽可能地保证片子艺术性的前提下,在短短的时间内,将两代人、20年的故事完整地展现清楚。同时,片子主人公,一个真正的摆渡人,一个心灵的摆渡人,他的思想如何升华,是我最在意的。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黄毅:民族电影是人类表达最理想的方式
2024-08-02
龙符:云南少数民族影视创作的“根”与“魂”在哪里?
2024-07-12
唐瑜:新时代民族电影的使命
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