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凉山,只要关注彝语电影电视的人都会留意一部叫《惹格进城》的母语戏剧电影,在这部母语戏剧电影里有个头戴黄帽,走路一瘸一脚,双膝并拢形成“人”字形,艺名叫“色变”(彝语:瘸腿)的演员。他就是纯朴、善良的凉山农村艺人——阿酷木干。
彝文是他的灵魂
“色变”名叫阿酷木干,他出生在喜德县西河乡群山之巅的茂密森林里,那里虽然无法与城里繁荣昌盛的文化生活接轨,但却保留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在这样纯洁的民族文化氛围里,阿酷木干与母语电影电视和戏剧及民间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家庭贫困,小木干一年级就辍学了。偶然在教室里拾到的一本彝文字典燃起了他自学的欲望,仅三个月时间,木干就把字典里的819个规范彝文字学了个精通。阿酷木干说,他不想把彝文腐朽在脑海里,就利用和小伙伴一起山上放牧的时间教他们彝语。
对民间故事和母语的酷爱,让小木干在家乡每一次婚丧嫁娶演绎民间“克哲”时都细细聆听,记性超强的他总能听一两遍,就把一支支“克哲”倒背如流,因此他在幼年时就收集了很多彝族民间故事,彝文就是他的灵魂。
用电影传承母语
为了实现拍摄彝语电影之梦,在朋友的帮助之下,木干购买拍摄器材,开始在拍摄彝语电影上摸爬滚打,把自小搜集的民间故事进一步改编后加上现代有趣的彝语戏剧,以诙谐幽默的风格和朴实无华的情节讲述了一部部悬念扣人心又笑潮迭起的母语电影。
“现在很多都市彝娃脱节了自己母语,我希望孩子们能先从母语电影中学会说彝话,再学习写彝文。”阿酷木干说,他想通过拍摄母语电影来更好地传承母语。
彝语电影之梦从未消止
1992年,一个从成都来的摄影师到木干家乡取景,对摄影的好奇心从此在木干心头萦绕。木干用100元血汗钱在摄影师附带的器材中买了一个日本进口的胶片机,在家乡做起摄像师来。可因为各种因素,胶片机拍的像片一张也没有洗过,但拍摄电影的梦想在他脑海里从没消止过。阿酷木干至今还保存着这个胶片机,如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
现在的木干留着乌黑的长辫,与大众眼中的艺人一个模样。2008年,木干进入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参加了乡村艺术团赴全州17个县市的巡演《噩梦初醒的山寨》,还去过北京巡演。2010年,为了拍摄彝语电影之梦,他辞去了艺术团巡演舞台,成立了自己的“色变影视文化工作室”。
如今喜欢用镜头来记录身边的民族生活的木干,把民间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塑造了十多部具有彝族生活题材的母语戏剧电影。其中《查尔木呷》、《两个笨贼》、《惹格进城》获得了与大小凉山彝寨里彝族群众的深深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