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2-16 浏览量:194199
“嗓嘎”的失落

《“嗓嘎”的失落》—— 评第一部侗语电影《我们的嗓嘎》

 

作者 姚源清 

  

钱路劼先生的一部影片《云上尔玛》曾因其融入“文化困境”的 人文理念而未拍先热,在影视界引起了某种别具意味的反响,并且至今还在延续。其实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具有这种理念的并不少见,从《静静的喇嘛石》到 《寻找智美更登》,从《大东巴的女儿》到《开水要烫,姑娘要壮》等一系列影片中,都无一例外或多或少地阐释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反思。在我所了解涉及到 侗族文化的影片中,丑丑的《阿依娜》是很不错的,但当我最近看到韩万峰导演的《我们的嗓嘎》(《The singer》)这部侗族影片时,却被震撼了。这是第一部用侗语对白的电影,导演以侗族文化的视阈来反思了当今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并通过展示“嗓嘎”失落这一现象,透视出对本土文化困境的焦虑和隐忧。 

 嗓嘎,在侗语中的意思是歌师,即专门负责教授侗歌的行业,这些歌师往往由村寨里资历较高者充任,他们不仅侗歌唱得很好,而且会的侗歌也是浩如烟海,可以说,歌师代表的是一种侗民族文化的载体。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侗族文化三样宝,侗歌鼓楼风雨桥。”最能代表侗民族心灵的我以为是侗歌,侗族早就有行歌坐月的风俗,侗歌可以说是侗族儿女的精神寄托,是一种侗文化的精髓。“饭养身,歌养心”,在侗族人看来,唱歌就和吃饭一样,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甚至还有认为唱歌能够治愈病疾。因此,作为侗歌文化传承的纽带行业“嗓嘎”,某种意义而言,不只体现了侗族人民的乐感精神,更是一种侗族文化的象征。即使在外界看来,侗族人民都是如此的乐天安命,但是在经济意识的迅速膨胀,普遍以提高经济地位来改善社会地位的年代,本土文化已经逐渐消解在经济大潮中,越发显得微乎其微了。就像电影《我们的嗓嘎》里黄老头所说的,“不是侗族就不是侗族,只要有钱,我们一样能过好日子。”这样的语言背后,反映出的是对自我民族和文化的无意识,也是对强势文化的妥协,更是面对现实的无奈。而对本土文化无意识所导致的结局又是可悲的,许多年轻人都背井离乡去打工,就像影片最后叙述的一样,为南下广东打工的需要,五十多岁的黄老头竟也要去培训所学习广东话。

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现在 的很多侗族小孩甚至都不会本民族的语言了,更何况是要唱侗歌。影片里有这样一个片段,面对老师教唱侗歌时,部分学生宁愿逃课进城里去网吧打游戏,这无论如 何都让老一辈的人觉得不可理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一辈的几乎人人都能唱侗歌,在三代人之间,竟能出现了如此明显的鸿沟,不能不说这是文化严重断层 的缩影。影片中有一个让观众映像很深的人,那就是歌师萨依兰,这位老人的侗歌在村里唱得最好,会的侗歌七天七夜也对不完,因此在村里德高望重,被誉为侗族 的“活化石”,但她却从不为钱唱歌,民俗村的经理来大远跑来邀请她去出演,她不置一词地拒绝了。当听孙女说周杰伦的歌很卖钱时,老人几乎一脸不屑:“饭养身,歌养心,我从没听讲过唱歌能赚钱!”在一个真善式微,“心灵”隐退的年代,这样的回答无疑是耐人寻味的。

老人最后是在屋子里的电视机前安详死去的,可以说,歌师萨依兰的死,正是一种侗文化枢纽崩溃和断层的隐喻,“嗓嘎”这 一行业也就真正意义上的再无人继。当然,黄正宇也曾和老人学过歌,但是黄的学歌初衷是源于女朋友的怂恿,以便日后可以用侗歌去卖钱的缘故罢了。也还有人在 拯救和保护这种文化,比如从上海回来教侗歌的教师黄月娇,以及那些喜欢侗歌的孩子。我想,这也算是影片给的一条出路吧,但可以看出的是,侗族文化的继承前 景仍然堪忧。因为在文化高度接触的过程中,渗透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下去的结果很难说,甚至可能会出现了文化语境濒临消亡的态势,而本土文化失落的背后体现 的正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现在我们总是提倡“原生态”,但当地管理者却又没有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首先回避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对文化语境的渗透,而一味以“开发者”的心态来对待本土文化,想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这恐怕是很盲目的,影片中的“民俗村”就 是个案。文化也是一种资源,文化现象要持久,是离不开管理者的投入和保护的。旅游的开发不是单说考虑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在向大众展示这种文化景观的时候, 能够输出一种文化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谐理念,更好的去保护这种文化形态。但相反,旅游带动的效果并不能排斥间接存在的破坏现象,原生态的文化形态和生活在 里面的人的格局被打破了。我想,一个民族并不是就如赫尔德说的“在其内部总有其福佑的中心,就像每一个球体总有引力中心一样”,他认为,文化都是具有相对抗性的,所有外部、异族文化的融入,只是本民族文化对外部的同化,这种略显“我族中心主义”的论调,显然是把文化看作一个独立的有机体了,而在面对强大的异质文化所造成的渗透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点至少是不能成立的。管理者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民众又没有保护本土文化的意识,民族的心理结构一旦因强势异质文化的介入而剥离瓦解,那么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了。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学者费孝通在他的著作里面提到了“文化自觉”理论,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既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既不表示要“文化回归”,也不主张“全盘他化”。(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因此,像侗文化这种乡土文化在面对强势文化的支配时,回溯的姿态很有必要,从民族自身根源出发,以此来触摸本民族的历史;同时,借鉴异质文化来完善本民族的文化也显得很重要,2500前的孔子就有过“和而不同”的说法,当代学者巴赫金和哈贝马斯也都曾分别提出了文化“交往”、文化“\'对话”的原则,文化的比较和采借有助于对文化困境中的民族提供一条出路,以此反思民族文化的现状。

 我想,《我们的嗓嘎》是一部很值一看的电影,抛却略嫌不太成熟的影视技巧不予计较,影片所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以及对文化无意识的批判态度。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但愿嗓嘎不会逐渐淡出侗族文化的语境。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纪录片《布达拉宫》:讲民族故事之精彩 彰中华文化之底蕴
2024-12-06
《我的阿勒泰》:大美新疆的诗意展示 心灵故乡的精神寄托
2024-07-16
任彧婵:小众题材走到聚光灯下——民族电影《过山榜》欣赏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