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9-03 浏览量:204390
电影《旺都之恋》与《瑶族舞曲》:现代影像重构瑶族传统文化

 ●这是一部多年来稀缺的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民族题材影片,成功塑造了当代瑶族人生动丰满的群像,使人看到了濒临失传的长鼓舞在现代社会获得的勃勃生机,以及古老的瑶族歌舞与现代社会交融后展现的生命力。

  2015年夏天,我约上导演宁敬武去了趟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目的是帮助当地拍摄一部瑶族题材故事片。连南县离广州市不远,是个山美人美、歌美舞美的好地方,长鼓舞蹈和音乐是当地瑶族的一大文化特色。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故事片,是连南县政府与当地群众的一个心愿。

  宁敬武是一位有思想、有态度的导演,他拍摄的一系列民族题材影片,如故事片《滚拉拉的枪》、《鸟巢》、《迁徙》,纪录片《合唱北川》等,都表现出他所追求的影像美学的三个维度:人类学记录的文化价值、作者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现代人思考的探索价值。连南县领导很快决定了由宁敬武担纲导演,但原有的剧本《瑶族舞曲》,因缺少现代性而被否决,主创团队决定重新创作一个故事。

  享誉世界的《瑶族舞曲》的创作发源地就在连南。瑶族虽然支系繁多,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多个省区,且在美国、法国等国家也有十多万瑶族华侨定居,但其音乐是有共通性的。如著名的《盘王歌》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各支系瑶族人所传唱。瑶族长鼓舞作为最富有民族特征的歌舞,成为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连南县的瑶族群众至今保存着不少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歌舞,《瑶族舞曲》的音乐素材就取自连南这个歌舞之乡。

  那年夏天,在连南县县长等人的陪同下,我与宁敬武导演登上山顶的古瑶寨,在观景平台俯看群山壮丽,身旁又有瑶族“鼓王”跳起长鼓舞,歌师吟唱山野情歌,我们才真正体悟到:原来山野性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备史诗与交响的潜质。

  《旺都之恋》的电影故事,描写了身在美国大都市社区的瑶族华侨之子麦克,在人生焦虑期,带着祖传的长鼓和做现代音乐人的梦想回到故乡连南,恰好遇到筹备中的“国际鼓舞大赛”选拔赛。在这期间,他还闯入了青年队的领舞莎一妹的情感生活。瑶族青年三贵到广州学习现代舞,终因无法割舍自小而习的长鼓舞而放弃专场商演,回家乡担任了老年队的领舞。对古老文化的创新性继承,使青年队与老年队最终携手合作,代表连南参加国际比赛。

  看这部影片,使我想起电影《阿诗玛》的创作过程:电影主创深入彝族村寨,采访在老人们中间口传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由此创作了电影故事。电影搬上银幕后获得巨大成功。半个世纪后,当你再去彝族村寨让现在的老人讲述阿诗玛的故事时,他们讲的已经不是当年口传文学中那个阿诗玛了,而是电影故事中的阿诗玛了。这正是影像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功能,这也说明电影在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旺都之恋》的监制,我建议电影音乐以《瑶族舞曲》为基调并贯穿全片,以增强视听张力。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遗憾。这是因为《瑶族舞曲》的成就和影响实在太大了,令人无法超越。《瑶族舞曲》的创作过程是新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1951年中央成立民族访问团,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职的刘铁山随团到连南深入采风,以当地瑶族民歌和传统歌舞鼓乐为素材创作了《瑶族长鼓舞》,后经作曲家茅源改编发展成单乐章管弦乐《瑶族舞曲》。此曲旋律优美、舞蹈律动感强烈鲜明,保留了排瑶长鼓舞节奏明快、富于律动感的音乐风格。这是瑶族音乐的一次创新性提升,是山野民族音乐成功“交响化”的一个范例。60多年来,《瑶族舞曲》被改编成多种音乐体裁和形式,在音乐会演出中长盛不衰。在许多海外国家,如在美国,此乐曲也被录制成唱片,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乐曲之一。

  《旺都之恋》的首映式在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因影片启用了600多名当地群众作演员,而且担纲主演的几位连南瑶族老人表演精彩。该片获北京民族电影展的“最佳表演(集体)奖”,评委和观众充分肯定了青年演员与当地非职业演员共同的出色表演。这是一部多年来稀缺的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民族题材影片,成功塑造了当代瑶族人生动丰满的群像,使人看到了濒临失传的长鼓舞在现代社会获得的勃勃生机,以及古老的瑶族歌舞与现代社会交融后展现的生命力。

  对导演宁敬武,我想送给他一个评价:艺术创造需要积极的精神力量,现代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否伟大,在于他是否有力量去克服当下火山爆发式的大动荡,而不被它所吞没……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纪录片《布达拉宫》:讲民族故事之精彩 彰中华文化之底蕴
2024-12-06
《我的阿勒泰》:大美新疆的诗意展示 心灵故乡的精神寄托
2024-07-16
任彧婵:小众题材走到聚光灯下——民族电影《过山榜》欣赏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