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2-22 浏览量:192838
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

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位于湘西中低山丘陵西部,西接云贵高原,东连芷江,西南北三面与贵州毗邻。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84.22%,最高峰天雷山海拔1136米。境内溪流众多,形成许多溪谷平地。全县辖7个镇、1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县政府驻新晃镇。2013年新晃人口约27万,其中侗族占80.13%。

新晃森林覆盖率达67.5%,右旋龙脑樟呈群落分布,是中国大陆仅有的右旋龙脑樟种源地。矿产资源较多,其中钾长石储量9亿吨,重晶石储量2.8亿吨,为全国特大型矿床,被誉为“中国钡都”。农副产品产量较大,是“中国湘西黄牛之乡”和湖南省烟叶生产基地县。历史文化特色浓郁,在秦汉时期属夜郎国治地,唐贞观八年设夜郎县,历时108年。侗文化、夜郎文化积淀厚重,原始稻作文化、傩文化保存良好。傩戏“咚咚推”已入列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晃县城亦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夜郎文化景点

(一)文物遗址

大湾罗古代崖葬群悬棺景区(大湾罗乡向家地村、高寨村);古动物化石遗址(大湾罗乡打岩坡);双狮峰古营盘(方家屯乡石乌溪村);旧石器遗址(兴隆镇柏树林村、长乐坪村);新石器遗址(兴隆镇柏树林村);商周遗址(兴隆镇柏树林村);秦汉遗址(鱼市镇五里卡小坑);唐、宋遗址(洞坪乡姑召村、波洲镇红岩村);印台古迹(兴隆镇民主村);老营盘(兴隆镇丁字坳);龙门坳(波洲镇龙门坳);“金銮殿”(贡溪乡甘屯村);贺龙指挥部旧址(新晃镇龙溪口贵州街)。

(二) 古建筑

石凉亭(中寨镇新赛村);三拱桥(新晃镇红光村);龙溪口古城古建筑(新晃镇龙溪口);唐伯赓故居(波洲镇暮山坪村)。

(三)仿古建筑

镇江阁(新晃镇龙溪公园);文昌阁(扶罗镇伞寨村);燕来寺(大湾罗乡新坪村);民俗文化村(兴隆镇丁字坳村);北侗风雨桥(中寨镇中寨村)。夜郎古都(城楼、舞阳楼、竹王祠)

(四) 碑刻

夜郎故地牌坊(波洲镇龙门坳);双狮峰古营盘“黄公屯”(方家屯乡石乌溪村);牛雕(鱼市镇光辉村);夜郎文体广场图腾柱(新晃镇);“燕然石刻”(兴隆镇民生村);天书石刻(茶坪乡冲亨村);“特立”石刻(新晃一完小对面);燕赵石刻(新晃一中)。

(五) 名山胜景

黄家垅森林公园-夜郎古都(兴隆镇柏树林村、民主村;大湾罗乡兴隆坳村、甘家桥村);凉伞温泉(凉伞镇冲首村);夜郎谷(方家屯乡何家田村、白岩湾村、洞坡村);仙人桥、钟鸣洞坡岩脑景区(大湾罗乡毛溪村、高寨村、塘家坝村);庙背蟮垅休闲区(方家屯乡杨家桥村、新晃镇三拱桥村);三奇洞、绍溪溶洞(贡溪乡甘屯村、绍溪村);天雷山(步头降乡);万宝山(兴隆镇);公岩、母岩(凉伞镇刘坪村)

(六)古树

晏家千年银杏(晏家乡殿溪村);红豆杉(凳寨乡);倒生杉(扶罗镇伞寨村);古银杏群(米贝乡阿况村);大树湾古树(方家屯乡大树湾村);雪冻花(林冲乡塘寨村);古枫树群(新寨乡新寨村);金桂树(步头降乡涞溪村);银杏树(大湾罗乡大湾村);悬镜山银杏群五树连根(李树乡科赖村)。

(七)夜郎大峡谷

夜郎大峡谷北起贵州省万山特区高楼坪乡,南止湖南省新晃县的龙溪古镇,是云贵高原苗领余脉沿伸的末端,刚好处在雪峰山以西,武陵山以南,属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峡谷全长15公里,纵深最深达300米,谷底平均宽度不足30米。

(八)燕来寺

燕来寺大雄宝殿高15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坐像和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右侧为客堂、伽兰殿、斋堂、念佛堂和僧寮,总计建筑面积1923.6m2,大雄宝殿正面还将续造山门,左侧建天王殿、祖师殿、地藏殿、讲经堂、五百罗汉堂、藏经阁和琴、棋、书画室等。

(九)夜郎古乐城

新晃夜郎古乐城又名夜郎古都、黄家垅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部,与中心城区仅一水之隔。景区占地面积8000亩,丹霞地貌,坡度舒缓,最高山峰海拔403.6米,最低海拔305米。主要由大前门、浣纱湖、竹王祠、夜郎王宫、王印塔、皇家动物打斗场等景点组成。公园森林茂密,遮天蔽日,数十座山峦连绵起伏。

龙溪古镇,位于县城西北龙溪河与潕水河交汇处,古镇建筑整体布局缜密,工艺精湛,格调清新,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道学思想和融通吐纳的民族特点。

(十)贡溪溶洞

贡溪乡距县城53公里,地处云贵高原边沿,湘黔两省交界,地势险峻,峡谷幽深,由于雪峰古陆端喀斯特徒坎地貌形成的溶洞群千姿百态、星罗棋布,延绵数十里,据考古学者初探,溶洞中发现了70万年前的犀牛、马、羊、熊等大群古动物化石。

(十一)凉伞公母岩

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乡西北角的凉山岭上,屹立着两座巨石,一座上面宽大下面窄小,像一个撑着雨伞的巨人,肃立峰顶;一座像一位美女立于峰顶侧面的悬崖之上。人们叫它们为公岩、母岩。

风俗文化

夜郎民俗 新晃的民风民俗中,仍保留夜郎文化遗迹。传说夜郎王诞生于竹,所以竹也就成了夜郎地区民族的崇拜物,并衍生出异彩纷呈的夜郎竹文化。新晃的竹品种丰富,有楠竹、水竹、苦竹、绵竹、贵竹、黑竹、白竹、罗汉竹等十数种。新晃竹文化十分丰富,有很多竹制品的竹建筑,如竹筒、竹箩、竹椅、竹床、竹席、竹碗、竹筷、竹饭盒、竹垫、竹渔具等,更有意思的是在民风民俗中有“陪竹”、“祭竹”、“葬竹”、“隔竹”等习俗,民间还有“接竹”、“吞竹”等绝活。

《史记》、《汉书》在解释夜郎问话牲时都说,“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这是古夜郎部族最突出的三大特征。新晃现今的民风民俗中仍传承了这些特征,表明新晃与古夜郎部族是源流关系。“椎结”就是将头发盘结成椎开于头上,古代男子皆结椎,现仍包青侗布帕;妇女结椎在今日乡村仍十分普遍,未婚少女尤其花样繁多,有单顶、双顶、盘龙、凤尾、螺丝等十多种。“邑聚而居”就是大家习惯集中住在一起,一般是同姓同宗住一个寨子,若二三姓同居一寨,则分片居住,现今新晃农村仍保留有许多叫某某寨子的地名,如“审家寨”、“龙家寨”等等。新晃农村普遍流行的吊脚楼、跑马楼民居,传承了“干栏”式建筑特点,是巢氏文化遗风在建筑方面的体现。“能耕田”指的是能种水稻,从新晃出土的旧石器看,早在5--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了,从新晃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稻谷颗粒和稻灰看,新晃先人至少在5000年前就学会了耕种水稻。邻近的靖州县出土了5000年前的竹饭篓,和今日新晃等侗族地区竹饭篓的一模一样,佐证了侗族地区在楚军到来之前就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

最能体现新晃传承古夜郎神秘文化、民风民俗的当推稻作巫傩文化。由于新晃先民“能耕田”历史久远,故稻作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除用稻草制作草神、草棚、草屋、草帽、草鞋、草床、草团、草绳、草标外,新晃农村今日还流传“开秧门”、“扫阳春”、“尝新节”、“压嫁妆”、“滚泥田”等具有浓厚稻作文化色彩的生产、生活习俗。最有影响的还有以祭“稻神”为主的贡溪乡四路村的傩戏“呼呼推”(因表演者在舞蹈中随两声鼓点一声锣声不断反复,故得名。)表演者着稻草衣、戴面具,表演内容多私法生产生活中情形。历年来国内民俗学专家及日本、韩国等外国民间文化专家十余次来四路村考察。1997年9月,日本民俗学专家秋原秀三郎教授,日本中部大学教授黄强博士等到四路村考察了“呼呼推”后兴奋地说:“找遍东南亚,到过世界许多国家,还从没有见过如此古老且保存完整的稻作文化遗风”。新晃流传的夜郎巫傩文化主要还有“傩技”、“傩堂戏”等。“傩技”除上刀山、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衔红铁之类,令人惊讶的还有吃瓷碗、嚼玻璃、吞铁钉、吞尖竹、烫油洗脸、死鸡还阳、钢针穿脖等绝活。

特色建筑

新晃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体现侗民族特色的建筑主要有:鼓楼、风雨桥、干栏式民居(跑马楼、吞口屋、吊脚楼、四合院)、花街路、石凉亭、吊桥、浮桥、石拱桥、木桥等。新晃的风雨桥分布广泛,主要的有位于中寨镇的“北侗风雨桥”、兴隆丁字坳侗俗文化村的风雨桥、方家屯“龙潭山庄”的风雨桥等,位于夜郎广场的风雨楼,是风雨桥的演化形式。在县城,干栏式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夜郎寨。

新晃的石凉亭位于中寨镇新寨村,全用石头建造,独具风格。新晃石拱桥,桥礅、桥拱、桥面均用石头建造。吊桥,在新晃至凉伞公路一线河流上建有十余座。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2015-12-31
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
2015-12-31
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