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毅:民族电影是人类表达最理想的方式
2024-08-02
日期:2017-03-21 浏览量:197469
记蒙古族导演宁才与《季风中的马》
我与宁才相识于2011年的“中国民族电影高端论坛”。那时,他还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他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在他之前发言的是一位院线经理的代表。这位代表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也提出了建议,主要是:片名不要“诗情画意”;题材选择要大众化;原创题材风险大,翻拍和拍续集才是更好的策略选择;宣传时不要太强调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等等。宁才听了之后,针锋相对地说:“我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要走市场,也走不了。真走市场,会丢掉心灵和文化,只剩下一件蒙古袍了。拍民族电影是心灵的使命,是来自心灵的呼唤,触摸灵魂……”一匹季风中的马,面对商业霸权,无奈地发出嘶鸣——这是宁才给我的最初印象。
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多次一起聊着他执导的电影、电视剧。他对民族文化、民族电影的内心的忧虑让人联想到《蒙古秘史》里的一个天问:“蒙古人一离开马,他能做什么呢?”
由宁才编剧、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季风中的马》就是那个古老天问的现代影像表达。影片主人公乌日根有一句口头禅:“鱼是鱼、马是马。”在整个影片里,主人公一直处在痛苦的选择中。日益荒漠化的草原迫使他必须做出选择——去过“非鱼非马”的生活。故事的内核讲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联性,特别是蒙古族与马、草原的关联性。
电影主人公本能地知道,那匹出身高贵、温驯得可以“搂着它睡觉的马”才能使他内心安宁,这匹白马就是他身体或生命的一部分。但为了按现代社会的方式去生存,主人公不得不卖掉这匹白马,并恳求买主不要杀了它。离开了马,主人公陷入深深的忧伤和无比的孤独。后来,他在城市的一家夜总会看见了这匹马:它的双眼被一只乳罩蒙着,背上骑着一个半裸的女人,在酒客们的哄闹声中可怜地扭动着。主人公愤怒地冲上舞台,为夺回白马而拼命,并呼喊:“这是我的马!”最终,主人公请来萨满为白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唱着歌送白马独自走向草原深处,而自己则换上一身不伦不类的制服,像一只大猴子奔向陌生的、钢筋水泥的“森林”……
这部影片展现了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族人在世代变迁中对传统生活的不可逆转的告别,以及迎接未来新生活方式的阵痛过程。影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丰沛的情感震憾观众的心灵。影片兼具美国西部片的特点和欧洲艺术片的特点,处理了很多现代民族电影创作中很难处理的命题,比如自然与人为、规矩与自由、情感与理智、爱情与责任、宗教与现实、野性与文明等。《季风中的马》以心灵的目光逼视生活,呈现出一个实实在在、赤裸裸的真切的草原,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面对现代性冲击而渐入困顿后,悲壮却又无可奈何的抉择。
有的专家认为,《季风中的马》是蒙古族电影在新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其他优秀电影作品一道,标志着中国电影创作已抵达世界优秀艺术电影创作的前沿。
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蒙古族电影较为成熟,作品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文化形象。《季风中的马》令人惊喜之处,在于从文明整体上表达了深刻的反思,不仅从草原文明上表达了主人公对蒙古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又辐射到现代性使传统的“人之为人”的那些基础理念坍塌带来的普遍性思考,蕴涵了人类生存与进步更为宽广的思想厚度,因而引起中外电影界的关注。
《季风中的马》在获得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大奖后,又受邀参展30多个国际电影节。一位欧洲电影节选片人曾对我说,看这部影片时,她的父亲因强烈的感情冲击致使心脏难以承受而未能坚持看完。
在宁才看来,对于民族电影,与其去伺候现在这个市场,不如孤独地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对他的坚持我必须给予尊重。因为中国电影除了追求票房,一定还有它更为崇高的目标。
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多次一起聊着他执导的电影、电视剧。他对民族文化、民族电影的内心的忧虑让人联想到《蒙古秘史》里的一个天问:“蒙古人一离开马,他能做什么呢?”
由宁才编剧、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季风中的马》就是那个古老天问的现代影像表达。影片主人公乌日根有一句口头禅:“鱼是鱼、马是马。”在整个影片里,主人公一直处在痛苦的选择中。日益荒漠化的草原迫使他必须做出选择——去过“非鱼非马”的生活。故事的内核讲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联性,特别是蒙古族与马、草原的关联性。
电影主人公本能地知道,那匹出身高贵、温驯得可以“搂着它睡觉的马”才能使他内心安宁,这匹白马就是他身体或生命的一部分。但为了按现代社会的方式去生存,主人公不得不卖掉这匹白马,并恳求买主不要杀了它。离开了马,主人公陷入深深的忧伤和无比的孤独。后来,他在城市的一家夜总会看见了这匹马:它的双眼被一只乳罩蒙着,背上骑着一个半裸的女人,在酒客们的哄闹声中可怜地扭动着。主人公愤怒地冲上舞台,为夺回白马而拼命,并呼喊:“这是我的马!”最终,主人公请来萨满为白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唱着歌送白马独自走向草原深处,而自己则换上一身不伦不类的制服,像一只大猴子奔向陌生的、钢筋水泥的“森林”……
这部影片展现了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族人在世代变迁中对传统生活的不可逆转的告别,以及迎接未来新生活方式的阵痛过程。影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丰沛的情感震憾观众的心灵。影片兼具美国西部片的特点和欧洲艺术片的特点,处理了很多现代民族电影创作中很难处理的命题,比如自然与人为、规矩与自由、情感与理智、爱情与责任、宗教与现实、野性与文明等。《季风中的马》以心灵的目光逼视生活,呈现出一个实实在在、赤裸裸的真切的草原,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面对现代性冲击而渐入困顿后,悲壮却又无可奈何的抉择。
有的专家认为,《季风中的马》是蒙古族电影在新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其他优秀电影作品一道,标志着中国电影创作已抵达世界优秀艺术电影创作的前沿。
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蒙古族电影较为成熟,作品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文化形象。《季风中的马》令人惊喜之处,在于从文明整体上表达了深刻的反思,不仅从草原文明上表达了主人公对蒙古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又辐射到现代性使传统的“人之为人”的那些基础理念坍塌带来的普遍性思考,蕴涵了人类生存与进步更为宽广的思想厚度,因而引起中外电影界的关注。
《季风中的马》在获得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大奖后,又受邀参展30多个国际电影节。一位欧洲电影节选片人曾对我说,看这部影片时,她的父亲因强烈的感情冲击致使心脏难以承受而未能坚持看完。
在宁才看来,对于民族电影,与其去伺候现在这个市场,不如孤独地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对他的坚持我必须给予尊重。因为中国电影除了追求票房,一定还有它更为崇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