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魏国彬也是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用民族电影指称少数民族电影,主要代表观点有三种,一种是少数民族文化论,一种是电影民族特性论,一种是少数民族主体产权论。他认为电影作者的文化立场与观念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他根据少数民族文化的层次性,把少数民族电影分为民族景观电影,民俗电影跟少数民族文化电影,所谓景观电影他认为一般是很少的,因为这是反映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的东西,他认为起码要反映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这个是民俗电影,反映物质文化民俗文化还要反映精神文化,这个才叫做文化电影,他强调的少数民族电影,应该是文化电影这个层面。另外像我们在座的邹华芬教授可能也来了。从宽的界定,就是电影资料馆的饶曙光先生,他认为少数民族身份不能作为判断少数民族电影的前提,不能成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标准,那必然影响、阻碍少数民族电影多元化发展,造成少数民族电影的单一化、同质化。他认为如果要是按照王先生这种观点推论,不仅新中国17年找不着少数民族电影,新时期没有少数民族电影,新世纪少数民族电影也是寥寥无几的,他说这样我们少数民族电影研究几乎就不存在了,因为失去了对象,没有研究的对象。在从宽的原则里面比较极端的是程郁儒,他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可以被定义为一个集合的概念,是中国电影与少数民族一切相关的内容,可表述为中国少数民族与电影关系的总合,包括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故事片,包括少数民族人类学电影,纪录片的创作,还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参与的电影实践,电影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都算少数民族电影,这个就太宽泛了。很显然,他这里,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甚至是大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
比较合适的是陈剑雨的思路,认为一个是少数民族拍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影片,本民族的导演拍本民族的题材,第二个是这个少数民族的导演拍另外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再一种是汉族的导演拍少数民族的影片。这个实际上我看这三个层面,核心的关键词是什么?就是少数民族生活。所以我们这里我主张我们界定不能过严也不能过宽,应该实事求是。我们认为实事求是的来说,少数民族电影是以少数民族人物,少数民族生活,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心理和精神特征为表现重心的,但是编导不一定是少数民族。概括的说,什么是少数民族电影?我认为就是以少数民族人物及其生活为表现主体,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凸显特有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的电影是少数民族电影。
这样来看,少数民族电影他们的故事可以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不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像我们在座的麦丽丝导演,《悲情布鲁克》就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穆斯林葬礼》故事就不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不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表现一个少数民族,也可以表现多个民族的生活。可以是少数民族导演来拍,如塞夫、麦丽丝,也可以是汉族导演来拍,比如拍《刘三姐》的导演苏里。这样界定比较合适。总之只要是以少数民族人物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现,民族心理和精神的挖掘,就符合我们的界定。 第二个就是广西少数民族电影,肯定不是说表现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它的生产主体,出品的主体,是广西的电影机构,或者是投资机构,也就是说广西少数民族电影等于广西的生产出品主体,加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个叫做广西少数民族电影。
这样我们梳理起来,我粗略的统计,广西少数民族电影从1958年南宁电影制片厂成立,到现在大致是17部。 其次,就是广西少数民族电影总体的特点。我们应该说广西电影人的视野是比较开阔的,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我们世居的民族,也关注省外民族,比如《碧罗雪山》是云南的,《白骆驼》是关注蒙古,当然在这里面主体还是我们的壮族,17部影片里面我统计一下有10部影片涉及壮族,占到59%。第一个,“民族性” 影像修辞,就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展示。像《刘三姐》中,有壮族的抛绣球、对歌,《鼓楼情话》有滚泥田、娘舅亲、离别歌、斗牛、抢花炮,行村串寨,《神女梦》中有壮族蚂拐舞,《血鼓》中有祭拜苗王、拜寿时的击鼓表演等,形成了民族性的影像修辞。《寻找刘三姐》中有苗族瑶族壮族京族民俗文化,《碧罗雪山》是傈僳族,还有《阿佤山》里面的佤族图腾崇拜等等。顺便说一句,《天琴》里面把天琴当作纯粹的乐器,完全是低俗化了。它本来是法器。但是仅仅把它作为乐器使用了,显然低俗化了。但是这里面总之是民族性的影像修辞。
第二个,从人物形象来说,它是作为民族心理性格精神的这么一种符号化呈现的。举个例子《刘三姐》,它的对歌好听。但不仅仅是对歌好听,它的对歌里面,我们能看出,实际上是有性格的表现的,比如说乡邻对歌,那是一种情况,表现友好善良,和秀才对歌,表现的是机智,这种对歌看起来是民俗文化,实际是为人物性格涂抹底色,或者说民俗文化是转化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的。我们在《阿佤山》《碧罗雪山》里面都能看得到,老祖都是作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的承载者出现的。再次,是广西少数民族影片也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哲理的追求。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比如《鼓楼情话》里,滚泥田,五岁时,让他从母亲这边跑到父亲那边,脱离母亲怀抱,10岁时让孩子从父亲这边跑到爷爷那边,逐渐成长起来,15岁时让孩子从爷爷那边跑到外面的世界去,独立成人。我们觉得这是对人生的成长的经历是一种非常富有哲理性的表达。
最后,要说的是,广西少数民族电影有失败的例子,也有成功的例子。像《寻找刘三姐》就流于民俗奇观的层面了,没有重心没有焦点,仅仅成为民俗文化这样一种展示是不够的。还有就是像《碧罗雪山》这样的电影,拍的就不错,在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四项大奖,但是,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有多少人看过这个电影,可能很少,这说明营销力度不够。时间关系,就说这些。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