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布达拉宫》:讲民族故事之精彩 彰中华文化之底蕴
2024-12-06
日期:2020-11-18 浏览量:194145
《秀美人生》:笼罩在乡土情怀下的扶贫故事
《秀美人生》是苗月导演的电影新作,以广西乡村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驻村干部为主角,表现了主人公一心为民的种种感人事迹。电影故事的原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所以,本片也是一部传记片。
苗月导演的上一部电影《十八洞村》曾经是扶贫攻坚主旋律电影的标杆。同样是农村扶贫题材电影,《秀美人生》与《十八洞村》在主题和手法上呈现出不同特色。两部影片都聚焦精准扶贫工作,但《十八洞村》是以农民群体为主角,主要表现十八洞村村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领下,奋发图强、可歌可泣的脱贫进程,而驻村干部则是配角,驻村扶贫干部工作小组都在后景。《秀美人生》的主角是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通过她来讲述扶贫工作中的种种故事。
两部影片中驻村干部形象的不同设置,使得两部电影的文化表述迥异。《十八洞村》中的驻村干部进入贫困山村时,并没有具备作为扶贫干部的成熟心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正在寻找人生意义的年轻人。是十八洞村自强不息的村民杨英俊深深感染了他,并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影片中,精准扶贫对象与驻村干部之间呈现了一种父子般的情谊,这也表达出主创人员对中国农民的深切敬意。以村民为主角的《十八洞村》显示出农民作为一个历史群体在历史变革中的主体性,叙事中化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作品如《山乡巨变》等的结构,因而故事呈现出历史感。而《秀美人生》更侧重表现已经具备了扶贫工作精神和信念的驻村干部对精准扶贫对象的扶助与关怀,是对奋斗在扶贫工作一线的驻村干部忘我工作的精神颂扬,其文化表达相对单纯简练。
2020年,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之年,讲述扶贫故事的作品也已很多。纵观这些作品,可以发现成功的作品多遵循了一些共同的创作原则: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文艺的叙事传统;对农村这一叙事空间进行了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生产等。
《秀美人生》中,导演开篇就对黄文秀的人生意义进行了设问。黄文秀的画外音回答中,首先说自己人生选择的勇气“来自生命与土地一起生长的情感基因”。这一回答以及后面的两个补充回答都与概念中的英雄人物有所区别。导演苗月借以阐释了黄文秀的精神世界,和《十八洞村》一样,显然,导演对驻村干部人物刻画有一种独有的执念。面对英雄人物的创作,导演希望能找到一条对当代青年而言更具有说服力的人生追求表述,这种努力是可贵的。
黄文秀的回答里,同时也揭示了影片趋向对乡土情感的渲染和主题表达,而且借助主人公的声音,发出了“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这一具有时代精神的呼唤。影片中最动人的部分是驻村扶贫过程中的乡村叙事。一个个“贫困堡垒户”都是乡愁的载体,从他们的故事里都可发现乡土文化的内核。既有外出打工的“伤痕叙事”,也有理想化的干群关系所生发的乡土亲情,更有以家庭破镜重圆为隐喻的乡土伦理修复。乡土情怀的表达已经成为苗月导演的特长。影片中,黄文秀的心仪男友阿布就有一个“离乡人”身份,在主人公牺牲后,他成为扶贫事业的继承者。这一角色的设置使得黄文秀的事业和爱情都与乡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电影《秀美人生》对乡村的脉脉深情的表达,在大时代面前可能成为一种有力量的文化生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全国牺牲在扶贫岗位的干部有800多人。这一壮阔的社会历史实践背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议程设置和宏大叙事。因此,《秀美人生》对作为驻村干部优秀代表黄文秀的回忆、记录和颂扬很有意义,而当今时代也期待着更多能表现时代精神的脱贫攻坚故事。
苗月导演的上一部电影《十八洞村》曾经是扶贫攻坚主旋律电影的标杆。同样是农村扶贫题材电影,《秀美人生》与《十八洞村》在主题和手法上呈现出不同特色。两部影片都聚焦精准扶贫工作,但《十八洞村》是以农民群体为主角,主要表现十八洞村村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领下,奋发图强、可歌可泣的脱贫进程,而驻村干部则是配角,驻村扶贫干部工作小组都在后景。《秀美人生》的主角是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通过她来讲述扶贫工作中的种种故事。
两部影片中驻村干部形象的不同设置,使得两部电影的文化表述迥异。《十八洞村》中的驻村干部进入贫困山村时,并没有具备作为扶贫干部的成熟心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正在寻找人生意义的年轻人。是十八洞村自强不息的村民杨英俊深深感染了他,并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影片中,精准扶贫对象与驻村干部之间呈现了一种父子般的情谊,这也表达出主创人员对中国农民的深切敬意。以村民为主角的《十八洞村》显示出农民作为一个历史群体在历史变革中的主体性,叙事中化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艺作品如《山乡巨变》等的结构,因而故事呈现出历史感。而《秀美人生》更侧重表现已经具备了扶贫工作精神和信念的驻村干部对精准扶贫对象的扶助与关怀,是对奋斗在扶贫工作一线的驻村干部忘我工作的精神颂扬,其文化表达相对单纯简练。
2020年,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之年,讲述扶贫故事的作品也已很多。纵观这些作品,可以发现成功的作品多遵循了一些共同的创作原则: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文艺的叙事传统;对农村这一叙事空间进行了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生产等。
《秀美人生》中,导演开篇就对黄文秀的人生意义进行了设问。黄文秀的画外音回答中,首先说自己人生选择的勇气“来自生命与土地一起生长的情感基因”。这一回答以及后面的两个补充回答都与概念中的英雄人物有所区别。导演苗月借以阐释了黄文秀的精神世界,和《十八洞村》一样,显然,导演对驻村干部人物刻画有一种独有的执念。面对英雄人物的创作,导演希望能找到一条对当代青年而言更具有说服力的人生追求表述,这种努力是可贵的。
黄文秀的回答里,同时也揭示了影片趋向对乡土情感的渲染和主题表达,而且借助主人公的声音,发出了“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这一具有时代精神的呼唤。影片中最动人的部分是驻村扶贫过程中的乡村叙事。一个个“贫困堡垒户”都是乡愁的载体,从他们的故事里都可发现乡土文化的内核。既有外出打工的“伤痕叙事”,也有理想化的干群关系所生发的乡土亲情,更有以家庭破镜重圆为隐喻的乡土伦理修复。乡土情怀的表达已经成为苗月导演的特长。影片中,黄文秀的心仪男友阿布就有一个“离乡人”身份,在主人公牺牲后,他成为扶贫事业的继承者。这一角色的设置使得黄文秀的事业和爱情都与乡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电影《秀美人生》对乡村的脉脉深情的表达,在大时代面前可能成为一种有力量的文化生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全国牺牲在扶贫岗位的干部有800多人。这一壮阔的社会历史实践背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议程设置和宏大叙事。因此,《秀美人生》对作为驻村干部优秀代表黄文秀的回忆、记录和颂扬很有意义,而当今时代也期待着更多能表现时代精神的脱贫攻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