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包括2016年釜山电影节最高奖新浪潮奖在内的二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清水里的刀子》于近日由导演王学博携片来成都路演,观影现场座无虚席,不少观众感动落泪。电影放映后,王学博与在场嘉宾、观众畅谈电影幕后故事,现场讨论积极,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清水里的刀子》讲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回族老人马子善与一头自知命运的老牛的故事,围绕“祭牛”这一主题,将一篇生命与死亡的诗样寓言娓娓道来。作为亚洲新晋导演王学博的长篇处女作,他和团队花了6年时间对剧本进行精心打磨,并邀请该片原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作者石舒清加盟,著名导演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共同监制。
早在2007年,还在上大学的王学博就萌发了把《清水里的刀子》改编成电影的念头。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拍成。随后几年,围绕着拍摄此片,王学博制作了反映西海固农村生活的几部短片和纪录片。
“老牛看到了在清水里的刀子,知道自己将被宰,要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老人对死亡的思考是最触动我的地方。”王学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他2007年看完《清水里的刀子》原著后,小说里强烈的古典、朴素的韵味,直到现在都还萦绕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也是为什么时隔多年我还想着继续把这部电影拍出来的原因,它(小说)的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身体里。”
小说原著有大量的心理描写,用镜头语言很难呈现。王学博表示,在拍摄中,他通过塑造一位内敛、心事重的老人,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比如,老人在老伴去世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替她还钱,在还钱的过程中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但什么都记在心里。而当儿子提起“宰牛”的事情时,老人马上转移话题问及儿子在外面打工的情况,一句话将老人心中的矛盾与翻腾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镜头语言,一个内敛的老人形象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在王学博看来,走极简的风格,能最大限度表现出原著中朴素、古典的韵味。他认为,既然做一个纪实风格的影片,就要让它有现实意义。王学博坦言,他比较在意那把刀子,小说里说牛看到了水里面的刀子,但是这是人赋予它的,影片中并没有具体呈现那把实实在在的“水中刀”。“我的电影不是一个超现实的故事,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思考关于自己的那把‘刀子’。”王学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