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5-23 浏览量:196015
四集电视文地献纪录片《尖扎往事》拍摄背后的故事

  2015年1月,四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尖扎往事》开拍。该片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生动感人的叙事画面,让这段民族团结的往事再现于荧屏,使广为流传的统战佳话再续新篇。纪录片折射了我党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再现了老一代领导人为党为民的忠诚信仰和卓越才能,也展示了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

 黄河在这里流淌,孕育出一片多彩的沃土。

 藏歌在这里传唱,颂扬着一个安宁的家园。

 往事在这里铭刻,记录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有个名叫昂拉的地方,世代聚居着一支勤劳勇敢、淳朴豪放的藏族部落。四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尖扎往事》,就从黄河流过的地方开始拍摄——

  往事,一段厚重而非凡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西北军阀马步芳残部的蛊惑下,昂拉部落首领、千户项谦纠集谭成祥、马成贤等反革命武装发动叛乱,公然对抗政府。

 在平息叛乱的斗争中,面对群情激奋的军事清剿准备,时任中共西北局书记、西北军区政委的习仲勋同志认为,应当把国民党残匪和对我党有怀疑态度的藏族上层人士加以区别,尽量做好政治争取工作,分化瓦解叛乱集团。一方面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请示相关对策;一方面指示青海省委和青海省军区领导,必须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叛乱问题,“万万不可擅自用兵”。

 由此,拉开了争取项谦投诚工作的序幕。在习仲勋的领导下,从1950年9月到1952年4月,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部长周仁山、藏传佛教大师喜饶嘉措、藏族部落头人、寺院活佛等50余人,先后17次到昂拉,与项谦真诚谈判。

 在艰难的谈判过程中,项谦言行不一,摇摆不定,出尔反尔。

 1951年9月,在对项谦的第八次政治争取失败后,青海党政军民各界人士都十分气愤,联名坚决要求出兵进剿昂拉。

 在尖扎滩面临一场战火洗礼之际,习仲勋当即复电劝阻。于是,1952年5月发起的平叛战斗,两天后又停止。项谦隐藏在黄河南岸的南乎加森林,仍心存侥幸。

 于是,乘胜追击、军事清剿的呼声再次响起。习仲勋即电示青海省委书记张仲良:只要将昂拉地区工作做好,不犯错误,争取项谦归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尽速派出项谦信任的汉藏人员向他诚恳表示,只要他向政府投诚,则对他负责到底;项谦若回来试探,不管真诚与否,我们均应以诚相待,以恩感化。

 经过反复细致的争取工作,17次的劝谈不负有心人。1952年7月,项谦终于弃枪投诚、弃暗投明。8月11日,他在兰州负疚抱悔地握着习仲勋的手,献上洁白的哈达,表示感恩之情。毛主席由此赞誉习仲勋说:“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拍摄,一个艰难而有担当的过程

 为了真实生动地讲述这段峥嵘岁月和历史往事。2015年1月,四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尖扎往事》在尖扎县开拍。该片由青海省军区、青海省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总公司、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联合摄制,由成功拍摄了《习仲勋》《筑梦路上》《永远的军魂》等大型纪录片的央视编导夏蒙担任总编导。文学脚本初稿由甘肃省文联书记处书记王登勃撰写。在此基础上,夏蒙编导负责撰写电视纪录片文本。

 该片通过生动的叙事、扎实的采访与精心拍摄的画面,以及国画、连环画风格的三维动画,让这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形象地再现于荧屏,让这段在青藏高原广为流传的统战佳话再续新篇。

 据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副会长俞惠煜介绍,中华大地,广袤辽阔,无处不折射着中华多元文化的璀璨光芒。《尖扎往事》就是一幅体现藏族风情、民族团结、共谋发展、追求幸福的历史画卷。

 参与该片策划和创作的原兰州军区编研部部长邵维祥大校,对拍摄过程印象深刻:面对这部富有本土特色、云集多元文化和体现重要主题的文献纪录片,拍摄团队遇上的是诸多的困难,最大的问题是拍摄条件很有限,涉及的历史资料存量少,省、州、县三级史料馆基本上找了个遍。许多当地见证人又存在语言沟通困难,加之气候因素制约,本来几个月的拍摄计划,延期两年多。不过好事多磨,国内一流团队最终呈现的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还原性都很高的作品,非常值得期待。

 中央电视台著名编导夏蒙更多的是创作中的激情体验与呕心构思。他说,文献纪录片的灵魂是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真情、真景,让细节说话。《尖扎往事》反映的事件在昂拉各族群众中广为流传,但图文资料尤其视频资料少。怎么办?那就让民间的艺术高人通过说、画、演等形式,把他们记忆中的真实情景还原出来,没想到,给团队带来了不小的创作启示,既集中反映了文献真实,也充分展示了尖扎地区的民族文化,整个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探索、认知的过程,历经两个年头的艰苦拍摄,对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

 《尖扎往事》是经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一部文献纪录片。该片的上映,无疑将成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使民族团结精神得以再次弘扬,大美青海的历史文化可以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见证,一段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前年隆冬,笔者有幸赴上海参加了《尖扎往事》的媒体见面会。

 从青海到上海,站在632米高的上海中心花园会议室里,看着LED大屏幕上快速翻转着的画面,那蓝天下的云卷云舒,那宽阔河床上汹涌澎湃的黄河水,那苍茫沉寂得好似没有一棵草儿随风摇曳的丹霞地貌,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海,那山谷里葱葱郁郁的树林,那追逐奔跑的云朵般时散时聚的成群牛羊,那村民脸上泥土一样纯朴得没有一点杂质的笑容,那信徒们小心翼翼地点燃一簇香火表达内心虔诚的神态,还有那座古朴清幽的四合院,我的视觉从画面的冲击与叠印里,朝前延伸了几十年。

 我似乎看到了四合院的主人与他掌管的千户居民,在昂拉的半山腰里,上演着关于他们和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这是一段真实存在、对做好高原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有着深刻启示与影响的往事。作为一个千户的部落头人,他与他的武装本身在势如破竹的人民革命面前不算什么,但作为曾经政教合一特珠历史阶段的千户头人,与民族宗教问题复杂敏感地区的名望贵族,项谦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长远。所以对其政治态度,无疑是一个谨慎持稳、举轻若重的科学选择,弃用简单的武力手段而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项谦以及许多千户民众既看到新生政权的宽容与光明,又于心知肚明、代代相传中把目光与心灵的触觉放得更远,让一处村落一片高原乃至一个民族,有份弥足珍贵的存在感与获得感。所以这也是一段不平凡的往事,它的不平凡,体现在思想智慧的火花,体现在人文情怀的释放,体现在以民为天的初心。

 那是一个介绍片,几分钟的画面,我只看到了尖扎往事之中若干个匆匆而来的影子。我想,四集的文献纪录片《尖扎往事》定会让更多的人看到一段还原历史、启示现实的生动往事。

 我多次随《尖扎往事》摄制团队去过尖扎,去过昂拉,去过千户府遗存,那是一个民风纯朴、依山傍水、充满灵秀的地方。置身当地,能想象得出当年我党我军在西北局的领导人,多次深入那里开展民族工作时,对一片高原和世居于此的藏族同胞的爱与信赖。

 昂拉不大,不远处就是缓缓流过的黄河。母亲河湍急的河水在尖扎湾作了短暂的停留,或者是缓了缓急急而去的节奏,聚河水而成江流,为之带来了开阔的滩地与成片的绿化,加之两侧赤褐色的山,还有蓝天与白云,红黄绿蓝白的色系交相辉映,灵秀绽放。

 爱与信赖是一个政党源自初心的力量和情感,经得起时空流转也经得起人心测度。尖扎这片美丽的高原,正从历史走向未来,一簇簇五彩神箭,附着梦想的翅膀,已经凌空放飞。

 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有高度的建筑,现代时尚。也是一个有广度的视角,开阔辽远,代表中国。《尖扎往事》先在此亮出了名片,不远的将来会完整地走进世人的视野。

 在各种信息流交织井喷的今天,一部好的纪录片,更大的魅力和价值在于担当,在于启示,在于记录点滴历史,以期让它不被尘封并以画面之美和思想之力一道走近现在,拥抱未来……(赵济潮 邓革虎/文 图/许晓蕾)

  让往事启迪今天

 四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尖扎往事》是一部叩响历史的倾情之作。革命前辈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立足国家和民族大义,坚持对内放弃武力,历经十七次谈判劝解,使昂拉部落问题得以和平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这段峥嵘岁月,创造了民族工作的不朽篇章。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以文献纪录片的形式钩沉往事,用以教育引导后人像老一辈那样重视民族工作、学习民族工作、胜任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一部延续红色基因的传承之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红色基因”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这是一部讴歌军民团结的经典之作。青海幅员辽阔、环境艰苦、民族众多。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群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筹拍《尖扎往事》,对于准确理解民族政策、把握工作指导、推动工作落实是一个促进和鞭策。这部纪录片,使人深深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忧党忧国忧民的胸襟气度,善于团结的政治智慧和人民至上的高远境界,是学习、启迪、引领现实工作的良师益友。

   (作者系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征片公告
2024-12-06
音乐剧《景迈有嘉木》 演绎茶山茶人新故事
2024-12-06
用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 电视剧《日光之城》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