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5-10 浏览量:194183
叙事主体在这里回归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问世,我国优质纪录片数量迅速增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似乎不再成为对外传播工作的难题。然而,一旦这项工作涉及到民族事务,却好像总有一层窗户纸隔在中外之间。打个比方说,你想要将自己真实的声音传递到大洋彼岸,可一支“旧麦克风”却让那边的听众感到“你说的肯定不是真的”。这就是民族事务对外传播工作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无论怎么说别人都不信。

 怀着对亚洲内陆地区“田园式想象”的西方受众,他们担心在中国经济急速向前冲的过程中,那些想象的“世外桃源”会遗落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地球上的“净土”逐渐被现代性和全球化所“蚕食”;而那些住在中国内地、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不仅“纵容”这种趋势,甚至“阻止”西方人进入那些地区。因此,当他们通过“旧麦克风”收听中国政府关于民族事务的任何说明时,立刻掩住双耳说“我不相信”;当西方政客为了制定外交政策而需要搜集有关我国民族事务的依据时,他们首先排除的就是来自中国的官方信息。

 不可否认,民族事务对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中具有强烈特殊性但又意义重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需要慎之又慎的工作中,很多部门、很多团队和个人都在做着各种有益尝试和探索,从改造或者更换“麦克风”的途径入手,努力让西方人“相信”。

 以藏族题材纪录片为例,如果说《藏北人家》和《八廓南街16号》是起点,《平衡》《卡瓦格博》《德拉姆》《最后的防雹师》《西藏一年》是里程碑,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喜马拉雅天梯》《天河》《第三极》就已经怀有强烈的传播自信了。直至最近,《极地》《贡嘎》与《香巴拉深处》在央视、优酷和哔哩哔哩网站的密集热播,则标志着一种相对成熟的民族事务对外传播思路的形成。

 过去,我们的纪录片拍摄,总是希望最大限度地满足西方观众对于以西藏为典型代表的我国民族地区的正面而理想化的想象。此类纪录片在拍摄之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西方人的“西藏想象”进行了传播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同时也对2008年我国错失涉藏传播主动权的教训进行了总结。但这种外宣思路与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规划思路较为接近,它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将这些景观进行陌生化展示。但无论以何种方式展示,它还是停留在传播浅层信息的阶段,很难让人产生共鸣,也不易使人感动,更是很少引人思考。

 《香巴拉深处》是从情感和思想层面改进民族事务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作为在央视黄金时间首播的纪录片,它的对外传播指向很明确。从作品本身的展现方式看,其不少做法非常值得总结与借鉴。

 首先,以高清和航拍技术展示四川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虽然我们不赞同幻灯片式的“旅游风光片”,但精致的景观是对外传播的起点和基础。《香巴拉深处》与同期其他纪录片一样,在第一个层次上完全满足了一批对西南民族地区很陌生或者没去过的观众的猎奇心理。除了直接拍摄景观,《香巴拉深处》还通过“秘境”“探索者”之口,以一种新的形式把曾经在其他纪录片中出现过的山地景观讲出了新意。因此,民族题材纪录片首先应该是一部水平上乘的“风光片”,这是区别于其他题材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其次,叙事主体回归当事人,最大程度增加叙事的可信度。纪录片发展到今天,解说词占一部作品的比例大小,很多时候成为判定该作品相对“真实度”的重要标准。对一种有目的的传播而言,解说词能够起到主导作品中心思想、清晰展示主要观点的作用,但它也很容易使作品与拍摄现场情况产生严重疏离。《香巴拉深处》采用的解决途径是请当事人成为叙事主体,尽量减少解说词比例,并邀请非职业播音员朗诵。从实际效果看,如果当事人文化程度较高,那么他本人完全可以完成叙述、解释与评论工作,甚至让人忘记解说词的存在;另一种情况下,解说词以辅助形式来弥补当事人叙事的不足,但直接宣传民族政策的解说词寥寥无几,这增加了对外传播的柔度。另外,作为每一集开篇和结尾的解说词,虽是宏大视角但又富于哲理,观众难以迅速参透,“不完美叙事”给观众带来思考空间。

 《香巴拉深处》回应西方观众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族地区的“传统”(语言、文化等)已经失落了吗?作品直面“现代”对四川民族地区“传统”的冲击,毫不避讳从知识精英到普通农牧民对“传统”普遍存在的危机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合法行为,但如果按照以往的对外传播思路,政府是保护主体。《香巴拉深处》却一反常态,片中提及的保护主体均是当地人,意在告诉西方观众,中国少数民族成员自发保护“传统”受到法律保护;在当地人努力下,只要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传统”都得到了传承。当作品进入最后一集“心愿”时,观众会发现,“传统”在传承过程中也能够与“现代”通过某种广义协商机制,达到融洽共存的和合状态,而且所有的协商都有当地人参与,这显然对了西方观众的胃口。

 《香巴拉深处》表明,在川西高原上的人民,幸福感极高、有追求而且这种追求不会受到“政府干预”。作品向西方人发出了一封最为诚恳的邀请函:你们如果来到四川西部山区,无论是科研还是创业,这里都有最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既可以收获良缘,也可以养育子女,还可以善终于此。与其他民族地区一样,四川的民族地区是开放而包容的,而这也正是中国民族政策希望给世界留下的印象。

 用于民族事务对外传播的纪录片,需要有《香巴拉深处》这样的气度,敢于让当事人完成叙事,敢于直面西方指摘的问题,敢于让人带着放大镜来“检查”。近年来,四川省有关部门已多次举办诸如“海外记者藏区行”之类的活动,在大量此类对外传播工作经验的铺垫下,《香巴拉深处》的拍摄完成显得水到渠成。在上述突破的映衬之下,即便《香巴拉深处》缺乏历史纵深感、多有摆拍、出现个别文字讹误等瑕疵,也并不那么重要了。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我国涉藏对外传播战略研究”(17JZD040)阶段性成果。】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纪录片《布达拉宫》:讲民族故事之精彩 彰中华文化之底蕴
2024-12-06
《我的阿勒泰》:大美新疆的诗意展示 心灵故乡的精神寄托
2024-07-16
任彧婵:小众题材走到聚光灯下——民族电影《过山榜》欣赏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