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2-25 浏览量:195843
《西藏时光》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段关于西藏的故事。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摄制组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和寂寞的考验,一路伴随各种困难甚至误解,经受极端环境和恶劣气候的挑战,力图客观纪录下每一段真实的人生故事。

  在海拔六千多米的雪域冰川上,挑战生理极限,驻扎两个月;为拍摄藏历新年,一个摄制组在海拔4700多米的藏北高原,睡在羊圈里度过春节;在最严寒的冬季,进入藏北无人区,遭遇暴雪、车祸,严重肺水肿……

  摄制组总制片人井水清、王媛媛,制片人孙良刚,总导演张鹿行,导演王彦民、黄光涵、孙照东、孟涛、岳云天等三十多人的创作团队,跨越西藏全境,以普通人的视角,力争呈现一部既有历史厚度,又富人文关怀的五集纪录片《西藏时光》。

  故事中包含亲情、友情、家园之情、梦想、困惑、信仰、奋斗、泪水、欢笑……在佛与现代之间,这是这片广袤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总导演张鹿行创作访谈:

  《西藏时光》总导演张鹿行从2003年开始拍摄考古类节目,自此进入长篇纪录片创作领域,涉猎题材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化类纪录片、历史文献类纪录片、西藏新疆题材纪录片。在央视播出的主要作品有《考古中国》、七集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总编导)、十集纪录片《毛泽东1949》(执行总编导)、十二集纪录片《苦难辉煌》(执行总编导)。

  关于故事题材的选择。

  “当你抱着猎奇的心态进入西藏,你反而会疏离这片土地,猎奇左右了你的判断和视野。而一旦你持有解构猎奇的心态,平淡的叙述、忠实的记录,看似平常的生活恰恰会引导你走向了一个并不为观众所熟知的、平淡无奇却又“新奇”的西藏。”

  “我们关注这片土地,真正关注的其实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所以人物故事是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最终的选择。我们期望五个主体故事具有一定的涵盖面和代表性,通过客观真实的跟踪拍摄,走入他们一个阶段的人生故事。而故事的讲述,会让我们抛弃歧义和偏见,当我们为这些故事吸引和感动的时候,我们或许也就理解了他们身后这片养育了他们的土地。”

  关于纪录片主题。

  “主题不具备力量。无论多么宏大的主题,它也只适合在导演阐述中出现,观众不会因为一个宏大的主题而产生观看的欲望,产生吸引力的只能是故事,主题是在故事背后的。”

  “在故事的讲述中,单纯的主题反而能生发更多元的涵义。不要期望在一个故事中呈现无比丰富的主题,越期待在故事中隐含多元的主题,故事会越凌乱,多元的思想会让你的故事支离破碎,因为你无法取舍各种枝节。一旦很单纯的朝着一个目标讲述好一个故事,观众反而能在故事中读解出非常多元的涵义,因为单纯故事所具有的力量会在收视互动中产生共鸣,每一个观众都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读解出属于自己的意义,在这种读解中,单一的故事主题走向了多元。”

  关于如何讲述故事。

  “故事的结构也决定着故事的成败。故事从何处讲起,以什么方式结束,在故事的讲述中,如何组织庞杂的信息?这一切都取决于如何结构故事。观众收视是有期待的,故事结构决定了留给观众什么样的期待,是激发观众的期待还是疏离观众的期待。”

  关于如何寻找故事的驱动力。

  “寻找人物故事的驱动力至关重要。无论人物的职业、性格、经历多么富有吸引力,拍摄中如果捕捉不到带有驱动力的事件,那么只能流于常态,而常态是不具备故事的推动力的,它无法带领观众持续收视。所以,必须寻找到带来冲突的事件,这种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常态,由此激发出故事发展的驱动力。”

  “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也是很关键的驱动力。丰富的内心世界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只有进入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观众才会与之产生情绪上的共鸣。人物的情感在事件中产生,在深入采访中揭示。一定要让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牵动观众。”

  关于纯纪录的拍摄手法。

  “长期跟踪拍摄的一个优势是时间的重量。很多平淡常态的故事被赋予时间要素之后,时间的跨度会带来天然的戏剧张力。”

  “在长时间的跟踪拍摄中,有时候摄影技巧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你要纪录下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细致的观察,清晰的思路,耐心的等待,及时的捕捉。摄影机永远在待机状态,每一个感触都能变换成及时的拍摄,这才是最关键的。”

  《西藏时光》五集纪录片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承制。2015年在拉萨开机。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征片公告
2024-12-06
音乐剧《景迈有嘉木》 演绎茶山茶人新故事
2024-12-06
用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 电视剧《日光之城》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