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2-24 浏览量:201560
柴红芳:《落地生根》让世界看见怒江的脱贫故事


    作为“2017北京纪实影像周”开幕影片,柴红芳导演的纪录电影《落地生根》以云南怒江深处一个怒族小山村——沙瓦村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扶下脱离贫困、改变命运的故事,唱响了我国“精准扶贫”的主旋律。

  “我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中国故事能让世界看见”,柴红芳说:“中国正在经历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革,纪录片人应当抓住机遇,无愧于这个时代,作历史忠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巍峨的高黎贡山风景秀丽,涛涛汹涌的怒江水在峡谷间奔腾,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沙瓦自然村,就坐落在怒江东岸的高黎贡山山脉上。

  那里是一个需要攀登3个多小时、近6公里的陡峭山路才能到达的小山村;那里远离城市,没有公路,没有网络,几乎与世隔绝……这个怒族聚居的小村庄,正是《落地生根》的拍摄地。

  今年5月,柴红芳带着摄制组进驻沙瓦自然村,开始了《落地生根》的拍摄工作。他们扎根深山,在那里一待就是近5个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只为向全世界讲述好“中国扶贫故事”。

  《落地生根》将镜头聚焦于怒族大哥老阿所在的沙瓦村,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的沙瓦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作为直过民族,加之受特殊地理条件所限,沙瓦村的怒族村民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困于勤劳却无法脱贫的现实中。本片通过沙瓦村老百姓迫切想修公路的愿望,讲述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土地、贫困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影片,观众们看到了直过民族生产、生活的不易,看到了政府倾听人民心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从今年4月开始,我们先后两次去了怒江州。片子正式开拍是5月6日,结束于9月底。”柴红芳说。在长达近5个月的时间里,摄制组默默地驻扎在大山深处的沙瓦村,记录了村民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点点滴滴,挖掘出许多动人的故事:面临退耕还林的国家政策,村民们面临着是迁村还是修路的艰难抉择;这些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的怒族村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将传统的玉米种植改为种苦荞和经济林木;女村民夜晚生病了,全村人看着疼痛难忍的她束手无策,只能等待天亮后才能将病人抬下山;村民家中的冰箱坏了,要背下山去维修,但更难的是背上山,兄弟俩轮流用了10多个小时才将冰箱背回家;驻地部队的官兵,义务为村里的孩子们当老师、讲古诗。

  《落地生根》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中央电视台、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7月1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王小亮和云南广播电视台台长蔺斯鹰等一行人,专程赴沙瓦自然村,看望和慰问《落地生根》摄制组。

  在摄制组驻地,慰问组仔细了解创作团队的生活、工作情况,随后参观了摄制组的办公区、生活区。三张旧书桌、几条旧长凳、几台电脑便成了摄制组的影片后期制作工作室。

  在简陋的工作室里,慰问组仔细观看了已拍摄的片子,随后召开了座谈会。王小亮提出:“纪录片不仅要反映整个云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要立足于云南,反映全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要反映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果,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脱贫攻坚成就,为全社会提供正能量、彰显新业绩。要从一个点、一个村、一户人家来反映中国扶贫攻坚成就,鼓舞士气,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积极营造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良好氛围。”

  9月14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书记纳云德一行深入沙瓦村看望慰问《落地生根》摄制组及部分困难群众。纳云德说:“你们带着对我们怒江人民的热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你们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全州干部、群众学习。”

  看到《落地生根》作为开幕影片亮相影像周,柴红芳及主创人员都很激动。展映结束后,柴红芳说:“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一定要见人、见事、见时代。在我的心底,最想通过影片表达的是中国农民身上的美德、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勤劳、热爱土地、相信并愿意配合政府的决心。我们的政府也在倾听人民的声音、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不让一个农民兄弟掉队。”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黄毅:民族电影是人类表达最理想的方式
2024-08-02
龙符:云南少数民族影视创作的“根”与“魂”在哪里?
2024-07-12
唐瑜:新时代民族电影的使命
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