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11-29 浏览量:196952
李树榕谈内蒙古民族电影:姑娘养得好也要嫁得好


“我们不是没有好电影,是我们的电影人太低调了。”

  9月12日,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前一天,由麦丽丝执导、李树榕撰稿的文献纪录片《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上映。76部优秀电影,各类国家级和国际大奖傍身,这是一份令人心生自豪的总结。然而,在电影市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中,观众却鲜有机会能在电影院看到自己的民族电影。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说,姑娘养得好却嫁不出去,“着急”。

  1950年,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在北京上映,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创作出不少高质量的民族题材电影,《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悲情布鲁克》《天上草原》《季风中的马》等等,用一种独特的艳丽色彩丰富了中国的银幕。近年来,《额吉》《诺日吉玛》等影片,又一次次将观众的目光带回草原。

  2015年9月,内蒙古民族题材电影《诺日吉玛》在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5项提名,拿下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李树榕清楚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在拍摄一场最激烈的戏时,女主角巴德玛突发心脏病晕厥过去……我们的民族电影人不怕困难,甚至不怕流血牺牲,他们不媚俗、不庸俗、不低俗,不去为了讨好观众的好奇心而放低文化坚守的身段。”

  《诺日吉玛》至今没有走进院线。李树榕说,也许是我们的电影人太谦虚低调,没有想过用优秀的作品去赚钱,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资金不足。这部投资不到3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进入院线的宣介费可能要超过300万,出品方认为,这不划算。

  “出品方要扭转观念,我们不能有钱不挣。”李树榕说,优秀的民族电影不能窝在家里,各个环节要形成互助链条,让好电影走进国内院线,打进国际市场。“能让老百姓掏钱去看电影,才能让民族电影人坚守的文化更好地弘扬。”

  文化产业发展,资本是首要环节,但最打动人心的,则是灵魂。李树榕说,那些叫好不叫座的民族电影,虽然没有展示给更多观众,但为年轻一代的电影人传递出鲜明的价值观,“告诉他们内蒙古的民族电影坚守的是什么。”

  与国脉相通,与时代俱进,讴歌英雄,思索来路和去程……李树榕认为,在这种文化自觉的传承中,张大磊、德格娜等一批年轻导演已经提交出很好的成绩,他们继承了父兄辈的文化传统,不会因为迎合市场而放弃民族文化的尊严。

  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内蒙古电影人齐聚一堂。李树榕相信,这样的节点会促使内蒙古电影人跳出电影看电影,去总结前路,确定未来的方向,更加加强自己作为电影艺术家的文化自觉。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黄毅:民族电影是人类表达最理想的方式
2024-08-02
龙符:云南少数民族影视创作的“根”与“魂”在哪里?
2024-07-12
唐瑜:新时代民族电影的使命
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