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桑石刻真品假品来源真相:资深考古专家郑超雄研究员率队深入原发地调查过程揭秘
文字来源:课题组
文字整理:村长
图片:来源网络及由平果县博物馆提供
课题组主要专家简介:
郑超雄:课题组组长、资深考古专家
李富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兼壮学研究 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继先: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甘桑石刻自发现以来,一直陷于真假之争的风波。2020年4月8日《南方周末》文章《“甘桑石刻”魔幻十年:专家视为假文物,地方政府当成宝》更是将甘桑石刻推向全国人民面前,“甘桑石刻”成了网络热词。其实,早在此文发布几个月之前,资深考古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郑超雄研究员已率课题组解决了甘桑石刻的原发问题。
2020年10月至2021年元月,应平果市委、市政府的邀请,资深考古专家郑超雄研究员担当组长的课题组深入原发地,对平果甘桑石刻文研究项目展开综合考察,彻底厘清、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首次披露调查过程——
真相揭秘之一:解决了甘桑石刻文来源地的问题
1.首先,解决原始现场指认人系孤证的问题
课题组在查阅先前的资料发现:传说中见过平果甘桑石刻文的人数甚多,最早是出自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成员,再者是百色市及各地众多的奇石爱好者和古玩商,然后是各地的甘桑石刻文研究学者;但经过此次多人次的寻访调查,他们都没有亲自在原始发生地捡到过刻字石片,最后的全部指向都仅仅是平果马头镇那厘社区板可屯村民潘荣冠1人。在资料中宣称在地表发现了数百上千片的甘桑刻字石片,仅有这样的孤证,在学界是没有说服力和支撑点的。
必须有更多的人指证自己在原发地捡到或见过原始刻字石片,才能真实确定平果地区是甘桑石刻文的来源地。为此,课题组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经过寻访调查和实物观察,有多名证人反映他们在传说发现甘桑石刻文的原发地区域亲眼见过刻字石片:
(1)农经强,男,75岁,高小学历,退伍军人,务农,住址:板可屯。他说“村里是1982年分田到户,我清楚的记得是1985年我清理承包地时挖得过一块约6*7公分的有字的石片,当时不知道价值就把它扔到发现处旁边的水沟回填了。” 12月6日下午,农经强带领课题组和市博物馆的同志到指认地点挖掘,但历时2天没有找到。
(2)农经府,男,55岁,初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他说“我家承包地以前有一块大型的刻字石片。从我父亲起几十年来都是春夏作为拦水板用,秋冬又从水沟放回自家田里保管,以后就被人搬走了。” 12月7日下午,农经府在原发地现场向课题组指认了地点。
(3)农经仕,男,63岁,初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农经仕说他收藏的6块刻字石片来源内桑屯东南面的“那林”(地名),介绍说第1次是在2005年3月给玉米施肥时发现,第2次是在2005年11月收黄豆时发现,第3次是在2006年春节期间烧田时发现。12月19日下午,农经仕还在现场向课题组分别指认了上述3个地点。
(4)农经究,男,53岁,初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他说“我在考古队来之前在‘那林’放牛时,就经常见过你们给我看的这种刻字石片。当时不知道价值,没有捡回家。” 12月7日上午,农经究在现场的泉水沟旁向课题组指示了大致的方位。
(5)马美镜,女,54岁,初中学历,务农;夫莫经忠,男,54岁,高中学历,务工;住址:外桑屯。马美镜于12月26日中午向家访的课题组反映,她丈夫2008年在甘桑放牛时捡到过有字的石片,考古队来后,原平果县政府调研员农敏坚见过说是文物要保管好,但现在不知道放那里了。马美镜只向专家组出示了她丈夫自认为有价值的“雷公斧”石器1把,说也是在甘桑捡到的。电话远程询问莫经忠,与马美镜前后所反映的情况一致。
上述寻访情况课题组认为,依据被访人员的身份、履历,观察其讲话状态及心理分析,受访者说谎的可能性很小。由此,上述寻访结果也基本上解决了以前资料中的原发地现场指认人系孤证的问题。同时,课题组还釆访到其他许多人的证言,对于没有实物出示或者记忆模糊不能到现场指认地点的,因证据不足以完全釆信未录记。课题组相信,随着寻访的不断深入,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人证物证出现。
课题组专家黄继先
2.调查潘荣冠捡到甘桑石刻文石片的真实性
关于社会传说与新闻媒体报道中说最早在原发地发现和最早向古玩商出售甘桑石刻文的人是板可屯村民潘荣冠, 课题组也做了大量的侧面调查:
(1)杨采全,女,60岁,高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杨采全12月6日上午在甘桑向课题组证言:“潘荣冠是我们板可屯的人, 家里很穷。但十多年前我却亲眼看见潘荣冠这个青年仔人穷不劳动,整天在‘那林’地点东看西看像找东西,当时我们都认为他是傻子,现在才知道他是寻找刻字石片。”
(2)韩美泉,女,60岁,高中学历,务农,住址:板可屯。韩美泉12月6日上午向课题组证言:“我知道村里的潘荣冠很懒不劳动,看见过他经常在‘那林’附近东翻西翻找石片,见人也不说话。”
(3)周英武,男,54岁,大专学历,板可屯教学点小学校长。周英武12月7日上午向寻访的课题组回忆:“潘荣冠1996年小学毕业前是我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前五,较聪明。1998〜2000年间几次拿甘桑石刻文找我辨认,第一次拿来1片,第二次拿来2片(我收藏了其中1片),第三次又拿来几片。第一次时潘告诉我是在甘桑的甘蔗地捡到的,对此我认为潘没有讲假话。”周英武向我们讲,他当年收藏的1片甘桑石刻文因经历多次搬家已经找不到了。
(4)冯海华,男,百色市奇石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古玩商。冯海华在12月27日上午向寻访的课题组说,“2011年9月某天潘荣冠无意中来到我店,询问我是否收购他带来的数块有古文字的石片,我便给了他几百块钱买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潘荣冠。为了探究物品来源真实性,同年下半年我几次到过甘桑石刻文原发地和潘荣冠家里观察,认为他没有造假的条件。在2011-2014年间,潘荣冠陆续过来按照100元/片的价格将有古文字的石片卖给我,总数约有几十片。2014年左右潘荣冠还拿过2块石片给我看,要价4、5千元/片;又拿过一块象石铲的要价7、8千元;我认为是真品,但因价高我没有收购,之后便没有接触潘荣冠。这些年我知道有大量仿制品流向古玩市场,就不再收购甘桑石片了。我收购潘荣冠的石片的流向,主要是按照7、8百元/片转让给百色学院李姓学者、云南香格里拉的李姓学者。”据课题组从其他渠道了解,除了冯海华之外,还有多名古玩商人和研究者也直接向潘荣冠收购了甘桑石刻文。
(5)陈绪松,男,平果远航藏友俱乐部会长,古玩商。陈绪松向我们介绍,他是做奇石收藏的;作为平果最大的收藏家,在藏友圈内得知市面上交易的甘桑石刻文价高且多有造假,所以不敢收购。
专家进行田野调查
对以上的寻访调查课题组认为,这些信息所反映的是:A.最早发现甘桑石刻文信息的时间是农经强自述的1985年。B.甘桑石刻文流向社会的时间不晚于1998年,并延续至今。C.社会上认识甘桑石刻文买卖价值的时间早于平果市政府开始关注的2011年12月,市场利益驱动或在其之前便出现造假行为。D.潘荣冠没有制造赝品的条件。E.部分古玩商认可潘荣冠来自“那林”的刻字石片是真实文物。F.古玩市场的高价会促使人们为了升值在原件上做新的刻划加工。G.随后因逐年价高促使社会上有更多的赝品出现。这些相互交叉的情况使课题组联想到送检样品技术误差导致其后果的部分原因。
专家在认真研判藏品
3.其次,开展拉网式的地表排查
在获得多名当地村民指认在原发地见过刻字石片的信息后,课题组和市政府工作组于12月6日、12月20日、12月26日在马头镇那厘社区的甘桑区域组织了 3次拉网式的地表排查,拟以现场发现物佐证田野考察寻访中各村民证人的证言。需要说明的是,在组织民工进行拉网式地表排查中,是预先布置有平果市文旅体广局、市博物馆等体制内的国家公务人员旁站的,以监督发现物的真实性。
郑超雄研究员不顾年已七旬,在野外展开排查工作一丝不苟
在拉网式的地表排查中,我们发现了大面积散布在数千亩耕地中与市博物馆藏品同根同源、相同材质的无字石片;似与刻字石片同时代的大石铲;期间,市统战部秘书李盛还在12月20日的拉网式排查中在现场亲手捡到2片有字的石片。
4.原发地结论
课题组认为:A.在甘桑石刻文原发地有多人(尤其是原住村民证言的可信度)指证自己在耕作中见过或者亲手捡到刻字石片;B.在同一地点发现有大量相同材质的石片;C.在体制内人员旁站下的拉网式排查活动中新发现了刻字石片;仅以上三点证据便可以确认甘桑存在刻字石片的原发地。D.社会上流通有大量的伪造赝品也是事实。
真相揭秘之二:解决甘桑石刻文的年代问题
关于平果甘桑石刻文出现的年代,课题组认为出自先秦的古骆越时期,理由如下。
1.大石铲年代的佐证
在3次拉网式排查期间,课题组成员闭瀬、黄继先、李富强先生先后在地表捡到大石铲各1把;其后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平果马头镇那厘社区党支书杨球也在地表捡到1把;除这4把外,当地围观群众也反映他们经常在地表和地下发现有大石铲。为此,12月26日下午课题组走访马头镇龙明街的平果远航藏友俱乐部,会长陈绪松就在“平果甘桑骆越石铲展示区”给我们介绍了他向村民收购的数十把地下出土的大石铲,可见大石铲在平果甘桑出现是真实、普遍的。2012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在平果甘桑试掘探沟的文化层中,也出土了大致同时代的石铢、蚌器、石铲等。以上情况说明,在甘桑地区发现大石铲是真实的、确切的。
根据学界的认定,大石铲出现的年代在距今3〜5千年之间;通过调查原发地大石铲的情况,可以间接佐证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年代。
2.钙华斑块的佐证
我们发现在平果博物馆、平果大学园区保管的刻字石片中有多块标本有钙华白斑或钙粒压在石片的字沟或笔划之上,证明石片字体的年代早于钙华形成的年代。后来查阅档案,又发现在2020年市博物馆送检标本的照片中也有我们发现的上述情况。于是,我们便可以根据现有的档案资料去判断刻字石片年代,例:送检标本的钙华碳十四年代6570±40年,折算后距今2〜3千年左右,与大石铲年代相近。
以上,即是甘桑石刻文的相对年代。
3.年代结论
大石铲年代的间接佐证,与刻字石片钙华检测年代直接证据的互相印证,可以证明平果甘桑石刻文出现的时间在距今2〜3千年的先秦古骆越时期。
真相揭秘之三:甘桑石刻文真假的问题
解决了上述甘桑石刻文来源地点和年代的问题后,课题组再次对甘桑石刻文标本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发现了为何会产生权威人士和权威机构否定甘桑石刻文真实性的原因。观察与分析结果如下:
1.首先是课题组在对甘桑石刻文标本进行观察分析中,发现不少标本有新近的刻划痕形。
经走访村民和古玩商寻访调查,课题组得知出现新划痕的原因:一是村民对石垢包裹导致文字模糊的石片捡到后,会自觉产生主观诱导行为用刷子刷洗,破坏了石片表层的附着物和字沟。二是古玩商收购甘桑刻字石片的历史已有多年,石片持有者自以为字迹清晰的物品才有出售或炫耀的价值,于是对于文字沟槽有填充物的,则用锐器如锥子、缝衣针、刀片等工具钩挖,对字痕造成伤害,形成新鲜划痕。三是受利益驱动,各地存在有甘桑刻字石片制假作坊,大量仿真赝品流向社会。因此可以设想,在没有综合了解这些情况之前,前期博物馆人员因社交范围狭窄不了解社会真实情况,可能会在缺乏鉴定技术条件下征集了不少失真品、赝品;这些情况,都会形成甘桑石刻文石片标本“失真”的严重后果。
2.课题组对原先存放在市博物馆和最近收集暂存在平果大学园区的甘桑石刻文标本进行分析,发现有多块标本有钙华白斑或钙粒压住笔划,说明字的年代比钙华早,那么标本就应该是原始的真品。
3.根据平果市统战部部长李俊整向课题组提供的资料,课题组对2020年9月送检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试验室的037编号标本的照片放大后,可看到许多压在字符上的钙华白斑, 说明字的年代比贝壳钙华早。该报告测试“附在甘桑石刻文字上的贝 壳”的碳十四年代6570±40年,树轮校正后年代约5500年;按照考古界的经验,考虑到广西地区石灰岩酸影响,测年可能偏高,估计在距今4千年左右;又根据过去桂林甄皮岩遗址的石钟乳做碳十四年代测定,测定结果要扣去2千年,那么平果这块刻字石片标本就是距今2〜3千年左右,与课题组判断甘桑刻字石片的年代相符。
037号标本及测试报告
4.真品假品来源结论
(1)除了原始的平果甘桑石刻文真品外,也存在有近现代刻划痕的平果甘桑石刻文失真品。
(2)钙华形成的年代需要数千年,我们发现了馆藏石片标本中有钙华白斑或钙粒压住笔划,说明字的年代比钙华早。
(3)北京大学年代测定试验室的报告至少说明三点:
A.报告的测试结果表明送检物的年代与大石铲年代相近。
B.标本取样物压字的状态,说明了甘桑石刻文的时代与大石铲的时代相近。
C.北京大学年代测定试验室是全国最权威的测年机构,其报告数据为国际学术界和专业人士所接受。对此,该检测报告也是我们初步认定平果甘桑石刻文真实性的依据。
最后结论
1.在课题组接触到的平果甘桑石刻文标本中,有原始的平果甘桑石刻文真品和当代作坊制造的平果甘桑石刻文赝品。
2.在市博物馆的藏品中,存在有原始的平果甘桑石刻文真品。
3.课题组认为,调研成果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考古学证据链,能够回应和解决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