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12-18 浏览量:195313
电影《伊犁河》—牧场人家与上海人家的心灵对话

院线电影《伊犁河》 , 2012年拍摄,2013年9月制作完成,电故准字(2013)第312号。截止2014年年末,本片入围了20个国内外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和展映单元,并分别获得了4个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囊括最佳影片、最佳音乐、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

本片讲述的不是什么离奇和新奇的故事,但是把这样的故事纳入到不同民族之间和不同地域之间,这就产生了地域差别和文化差异,实现了“入心、走深和传神”。影片从地域和文化的角度构建叙事元素,抓住一切牧场的草根元素,包括赶车、骑马、渡河、游泳、放风筝、玩平衡、荡秋千等等,都营造出一种古朴、野性和充满泥土芳香的情节。这些都与大上海的华丽、严谨、时尚形成对比,把一个孩子的人生际遇展示得鲜活生动!


本片用两条线索交相呼应,一是母爱的坚强隐忍,在孤寂中等待;二是养子对故土的留恋,难忘少小的时光。养母由一开始胆小,连河水涨了都要慌张,到一家人相继失踪、老去、远行后,一个人骑马过河和独守寂寥,逐渐内敛和坚强!儿子从跟随养父学骑马开始,拥有了在河坝里游泳和在马上“展翅”的能力,可是在上海的篮球场和游泳池里却力不从心!但他回到家乡后,竟能在翻船事件中救起他的养父!这就是文化元素在叙事上的助力。他从小就接触印有“上海”图案的提包,“上海”就是他的梦想和传奇!
牧场人家漂泊而淡定,因其善良而博大!养母和生母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进行着爱善与诚真的博弈。养母一家也由地位的劣势向人格的优势铺垫:她没有更好的理由留住这个孩子,但是她主动选择放手,并用纯真的期待和祝愿在令人怜悯和同情中升华了人格!她不与阿尔萨通信联络,是为了与另一个母亲配合,还是期冀孩子的成长,而她的蜂场木屋,却挂着绘有“上海”的壁毯!这种艺术的缺憾美诠释了本片独有的表现主题!
本片在不下十个段落上表现了伊犁河与剧情的关系,如转场搬家、初学骑马、失踪搜寻、连降厄运、向往未来、追赶生母、真想告白、大爱送别、决绝隐忍、孤独期待和无奈感伤等,段落起伏跌宕,情节开合有度。
牧场人家和上海人家的心灵对话,两条河流激荡着人间的命运悲欢!同样是河流,《伊犁河》用电影语言诠释了伊犁河的恣肆奔流、淳朴无华,和黄浦江的船声帆影、旖旎时尚!传达了一个永远闪光而温暖的主题:爱,在孤寂中坚守,在隐忍中升华!
一条河每天必须面对,一条河人生无法逾越,一条河一去不再复返!《伊犁河》,阅尽岁月感伤、人生无奈,见证民族大爱、人间悲喜之河!
其它新闻
Other News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民族电影展征片公告
2024-12-06
音乐剧《景迈有嘉木》 演绎茶山茶人新故事
2024-12-06
用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 电视剧《日光之城》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2024-12-06